市教育局榮獲自治區少數民族語文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近日,在我市召開的紀念國務院頒佈《壯文方案》60周年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文工作先進表彰大會上,一批單位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文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南寧市教育局榜上有名。近年來,市教育局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民族教育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各項保障措施,緊緊圍繞“兩個共同”民族工作主題有效推進民族語文工作的開展,不斷開創首府民族教育新局面。
強化頂層設計
系統謀劃首府民族語文教育發展
一直以來,南寧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少數民族語文工作,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專門工作領導小組,指定專門科室和人員具體負責,精心組織,加強指導。
強化政策支持。將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納入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在政策、項目、投入等方面給予傾斜。在全區率先設立市本級少數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2011年起專項設立市本級少NVR監控錄影主機數民族教育補助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200萬元,用於民族團結宣傳教育進校園等工作,目前已累計投入專項資金達1400萬元。如2016年,興寧區獲得民族教育專項資金26萬元,主要用於升級改造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松柏漢族多聲部平話山歌傳承基地——山歌訓練室改造和文化長廊建設以及壯漢雙語教學工作。
健全工作制度。每年定期組織召開少數民族語文工作推進會,明確工作目標與任務,切實加強民族語文工作整體規劃和統籌,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投入、有成效。
強化輿論台中監視器材宣傳
營造少數民族語文工作氛圍
市教育局還充分發揮各中小學校的資源優勢,創新載體,拓寬宣傳渠道,通過升旗活動、主題班隊會、傢長會、校園廣播、黑板報、文化墻(園)、文化長廊、電子屏幕、手抄報等方式,向廣大學生、教職工和傢長宣傳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的重要性和開展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的進展、成效,進一步加大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的宣傳力度,營造瞭良好的工作氛圍。
同時通過舉辦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開展壯語山歌文藝表演和“五言壯歡”山歌對唱等,加強瞭民族文化教育元素的有效融入,拓寬瞭民族文化教育的渠道,加深瞭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瞭解和認同。如青秀區新興民族學校建設的“美麗廣西”微縮人文景觀墻,形成瞭壯族文化瑰寶《佈洛陀經詩》和“壯哉壯族!”花山壁畫,班級銘牌以少數民族名稱命名。
強化課程實驗
實施壯漢雙語教學實驗成效顯著
目前,市教育局分別在武鳴、上林、橫縣、賓陽、馬山、隆安、青秀區、興寧區等8個縣區的27所小學、8所民族中學開展壯漢雙語實驗教學工作。各實驗學校實施瞭自治區壯漢雙語教學二類模式,將壯文納入課程內容,並分別達到義務教育階段一、二年級每周4節,三、四年級每周3節,五、六年級每周2節,七至九年級每周2節的課程設置要求,實現瞭學生壯漢雙修的目標。
同時,統一使用瞭廣西中小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的二類模式壯文教材,使教學活動有專業、科學的載體,初步達到“以壯為主,壯漢結合,以壯促漢,壯漢兼通”效果,壯漢雙語教學工作成效顯著。各學校學生除具備一定的壯文讀寫能力外,還積極參加自治區舉辦的全區小學生講標準壯語故事比賽、壯漢雙語教師說課比賽、壯漢雙語課件制作比賽、壯漢雙語學校學生才藝表演等,均獲較好成績。
強化基地建設
助推少數民族語文工作快速發展
市教育局把抓好基地建設作為推進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監視器安裝台中作來抓緊、抓實、抓好,大力開展基地建設工作,效果顯著。
如在馬山縣設立瞭三聲部民歌教育基地、會鼓教育基地、扁擔舞教育基地,在上林縣、興寧區建立瞭壯漢雙語教學培訓基地,在武鳴區建立瞭壯漢雙語教學示范基地和傳承民族文化基地等。目前,興寧區三塘鎮中心小學被授予“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松柏漢族二聲部平話山歌傳承基地”稱號;上林縣建立的雙語教學培訓基地已由點帶面,實現瞭由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全覆蓋,其中上林縣城關中學形成瞭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雙語教學模式;武鳴區慶樂小學通過“兩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瞭學生學習壯文的優勢,樹立瞭“喜、樂、和”的辦學理念。
抓隊伍培大里監視器養
為少數民族語文工作提供人力保障
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選拔和任用工作。
註重在直屬各單位優秀年輕幹部中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在2015年市教育局直屬學校換屆工作中,33所直屬學台中防盜監視器校新任的220名校級領導中有104名為少數民族幹部,占直屬學校校級領導數的47.3%,充分發揮瞭少數民族幹部在教育戰線的積極作用。
註重培養基層少數民族語文骨幹。主要是通過大力實施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骨幹教師、校長培訓工程”,積極選送少數民族語文教師參加自治區教育廳民教處組織開展的各種培訓,通過培訓,使少數民族地區語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瞭明顯提高,湧現出瞭廣西基礎教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徐華和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十大責任公民”、首屆“啟功教師獎”獲得者石蘭松等。
配備專兼職少數民族語文工作人員。目前,開展有壯漢雙語教學實驗的縣區均配備瞭壯漢雙語教研員,負責壯漢雙語教學工作的管理、研究和指導,實現全覆蓋。同時采用專職、兼職壯文教師相結合的辦法,解決壯文師資不足的問題,目前全市各實驗學校的師資都能夠滿足教學需要。
抓精品打造
少數民族語文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發展
抓精品課題研究。市教育局鼓勵學校以課題研究為抓手,積極推進少數民族語文文化發展。如西鄉塘區秀田小學以《探索壯族‘那’民俗文化》為研究課題,挖掘壯族“那”文化;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以《關於京族的風土人情及民族文化的研究》《關於壯族民族傳統服飾的研究》等為研究課題,進一步挖掘地方少數民族語文文化。
抓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建設。2014年,自治區教育廳啟動“百所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創建工作,全區共有106所中小學校納入創建單位,其中我市有18所。在2016年底的評估驗收工作中,全區共有38所中小學校通過驗收,正式被確定為“自治區第一批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我市沛鴻民族中學等12所學校獲得命名,為少數民族語文工作的開展提供瞭良好的平臺。
打造特色民族文化課程。如在興寧區三塘鎮中心(民族)小學開設瞭平話山歌、繡球、書法、民族民俗繪畫、飛竹操、經典誦讀和蘆笙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綜合實踐課程;馬山縣古寨民族初級中學將“馬山文化三寶”三聲部民歌、壯族會鼓、扁擔舞以及板鞋競速、拋繡球、跳繩、踢毽子、打陀螺、武術等民族體育項目設為校本課程;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先後開發瞭“竹鈴球”“拋繡球”“竹竿舞”等民族體育課程。而武鳴慶樂小學的“勒慶樂”壯語校歌《讓壯鄉兒女走向世界》獲得瞭第四屆中國中小學校園影視節金獎。
D9AAA8BC1CFA0B0E
留言列表